在金融服务中,“查询保单”“找回合同”等常见需求,已成为不法分子窃取信息的新突破口。近期某保险公司的“冒名查询保单”案例,暴露出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,需广大消费者高度警惕。
一、案例还原
保险公司客服接到自称“李先生”的来电,以“保单遗失需查询投保记录”为由,索要预留手机号、家庭地址、绑定银行卡号及保单核心信息。客服核对时发现来电号码与预留不符,对方以“手机号挂失未更新”搪塞并催促。客服坚守流程,告知需本人持身份证到柜面或通过官方微信查询,婉拒其要求。后经核实,该来电为不法分子冒充,意图套取信息实施盗刷保费、冒领理赔金等诈骗。
二、案例解析:风险点与诈骗逻辑
(一)核心风险点
1.信息窃取风险:不法分子以查询保单为借口,索要银行卡号、保费金额等敏感信息,一旦泄露,可能被用于伪造身份、盗绑支付账户。
2.资金安全风险:若信息泄露,不法分子可能通过更换交费账户、申请保单贷款、退保提现等操作,转移保费或保单现金价值。
3.身份冒用风险:获取基础信息后,不法分子可能冒充保险公司人员上门“补办合同”,骗取身份证、银行卡等实物证件,实施精准诈骗。
(二)诈骗逻辑
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消费者姓名、保单号片段等基础信息,以“保单遗失”“信息更新”为由联系客服,利用客服同理心,试图绕过身份核验,套取完整敏感信息,为后续诈骗铺路。
三、风险提示:三招守住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
1.牢记“官方核验”原则,不轻易妥协
金融机构对敏感信息查询有严格核验流程,不会仅通过电话询问简单信息就提供敏感内容。遇需线下或官方渠道办理,切勿质疑,这是信息安全的必要措施;若对方轻易“跳过核验”,大概率是诈骗。
2.管好“保单信息”,不随意泄露
保单号、交费金额等属“半敏感信息”,切勿在社交媒体、街头问卷中泄露。保单遗失,优先通过官方APP、公众号或线下柜面办理,不信“第三方代理补办”等非正规渠道。
3.警惕“身份盗用”,及时核实异常
定期查看金融账户动态,开通提醒功能,发现异常立即冻结账户。接到“金融机构客服”来电,即便对方知晓部分信息,也需通过官方渠道反向核实,不直接相信来电身份。
四、总结
本案中,客服严格执行流程,成功阻断诈骗。国联人寿在此提醒消费者:个人信息安全是金融安全第一道防线,面对信息查询、账户变更需求,坚守“核验身份、官方渠道、反向核实”原则,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。

关注我们
版权所有©国联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、转载或摘编,违者必究!
Copyright 1994-2016 Guolian Insurance Co.,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ICP许可证号 苏ICP备15002662号-1 本网站已支持IPv6访问